畜牧業成山西農村重要支柱產業
12月11日,山西國調信息網公布山西省畜牧業發展成就報告。自十八大以來,山西各級政府把畜牧業作為振興當地經濟的非煤產業之一,2016年山西畜牧業產值達到376.2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20.6%,年均遞增5.9%。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保持在23%以上,總體呈增長態勢,畜牧業成為山西省農村經濟除農業以外的重要支柱產業。
區域優勢
統計顯示,自2012年以來,山西各地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積極推進實施振興畜牧業計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按照“增豬、穩雞、發展牛羊驢等草食畜”的思路,大力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逐漸形成了雁門關區牛羊草食畜、晉東南生豬、晉中南家禽三大產業板塊,培育出恒天然應縣牧場有限公司、金沙灘羔羊肉業公司、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晉宏天兆農牧有限公司等優質龍頭企業,吸引了雙匯、雨潤、伊利、蒙牛等國內畜產品龍頭加工企業投資建廠。
在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中,全省重點發展牛羊等草食畜,實現以草定畜、草畜循環、草畜配套,做到生態、經濟與畜牧業協調發展,打造提升乳制品、肥羔羊龍頭企業,與草牧業發展形成良性互促。
特別是2015年以來,山西在朔州市、大同市等地的10個縣(區)開展了糧改飼試點,朔州市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整市推進草牧業試點城市,在玉米主產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推進草食畜配套,飼料糧就地轉化,讓“糧變肉”“草變乳”,有效減少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草食家畜飼草料供需缺口,提高飼草料營養物質總量,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目前雁門關地區已逐漸成為了輻射帶動強、養殖規模大、產品質量優、商品量集中度高、產業優勢明顯、農民增收快的畜牧業優勢產區。
資源利用
據了解,在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方面,各級政府大力開展“一控兩減三基本”集中治理,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取得新進展。在參與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專題調查的49家規模養殖場中,87.8%的養殖場將糞肥就近就地還田消納,12.2%的養殖場經過加工有機肥再出售給種植戶使用,逐步形成了“以養殖場為單元的生態小循環、以養殖鄉村為單元的生態中循環和以縣域為單元的生態大循環”發展模式,推進了現代綠色畜牧業發展。
與此同時,各地采取多種舉措,積極有效開展病死畜禽無害化治理工作,制定規范的無害化處理流程,積極培育第三方治理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糞污處理及資源化的積極性,構建了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綜合利用的全產業鏈條,構建了畜禽業綠色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