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新形勢、新要求”洗禮, 養殖場需要抓住關鍵點
養殖業需要關注市場需求,現在的消費者對肉產品的品牌、質量要求在隨之提升。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優化養殖結構、養殖方法、轉型升級、品牌化道路是必然趨勢。
一、供大于求的現象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節后生豬價格的跌勢超出了大家的意料,但這也是必然的。首先,春節過后,需求轉淡,這與春節的消費相比落差是非常大的。可以說需求是明顯減少的。其次就是節后的出欄量不少反而增加。節后生豬集中出欄,供應充足。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現象,而養殖戶向來是追漲殺跌的,加之屠宰企業壓價,節后的暴跌確實引發了養殖戶的恐慌出欄情緒。
其次,供大于求的現象其實是有加劇后勁兒的。因為,很多大型規模生豬養殖企業在環保去化和市場洗牌之中趁勢擴大生產,而且他們的現代化程度以及綜合實力本就很高,最終導致養殖效益的直接提高,而如今他們的投資擴產力度非常大,難保后市不發生能繁殖母豬存欄量、生豬產量爆發式增長。
二、大型養殖場的擴張對生豬市場產生的影響
可以說從2015年年中以后豬價就開始進入上漲周期了,到2016年是豬周期的高點,雖然2017年盈利水平下滑的,但依舊是微幅盈利的,沒有虧損。然而到了2018年,生豬價格暴跌,養豬進入虧損態勢,豬周期開啟下行通道。
很多人都在納悶既然之前兩三年能繁母豬都是低位的,而且環保產能去化明顯,豬這么快就又多了嗎?是的,豬確實就這么快的多了。
其實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中小散戶的退市以及環保去化的影響力并不是非常大,相反,大集團的擴張對生豬市場供求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據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農牧上市公司的生豬供應暴增135%,可以說農牧企業的擴產完勝環保去化和養殖退市導致的減產。
三、生豬價格階段性底部基本形成
目前來看需求低迷以及供給充足,加之屠宰企業采購沒有難度,所以整體市場形勢非常不利于豬價的上漲。雖然今日生豬價格漲跌幅度有所收窄,但是目前出欄體重依舊偏大,所以市場供需不平衡的態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生豬價格不具備持續上漲的基礎。不過當前生豬價格已經跌出8年來新低了,市場挺價情緒持續,所以生豬價格階段性底部基本形成。
預計接下來的生豬供需市場的競爭將會加劇,豬價下行的幅度也是有限的,不過近期窄幅震動將是主流,繼續橫盤調整的走勢。
建議養殖戶適時的調整出進欄和養殖規模,不宜過度的擴張和壓欄。一定要規避風險,優化產能結構,精養、細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