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為什么越來越難
水產養殖為什么越來越難?
近段時間,有養殖戶抱怨現在養魚越來越難,傳統經驗開始變得失效。做預防效果也不是很好。很多養殖戶覺得水產養殖利潤低、風險大,沒有前途,開始上岸(轉行)。筆者也深深反思過這個問題,認為現在水產養殖與從前養殖方法之所以相差很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現在從事水產養殖的前提條件與以前從事水產養殖的前提條件不一樣。前提條件不同,那么其池塘水質變化規律和要求,也會發生改變,那么相對應的養殖方法也要升級。否則盲目模仿傳統養殖方法,其挫折是必然的。
那么,現在水產養殖與從前有什么不一樣呢?筆者總結如下:
1、苗種不一樣
苗種是養殖的基礎和前提,苗種不一樣,養殖方法必定要調整。現在水產養殖的苗種都是集約化育苗,追求高效益、快生長、成活率高,偏偏忽視了苗種的亞健康問題。苗種有嚴重的亞健康問題,其養殖難度就會相當之大。投喂多一點,天氣變化一點、水質差一點,魚苗就會出現巨大的應激問題和應激綜合征。
又加上苗種的檢驗檢疫存在管理漏洞,導致目前水產養殖苗種存在非常嚴重的交叉感染問題。魚苗普遍攜帶惡性病原體和病毒。所以魚苗放入池塘后,動不動的出現病毒性疾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魚苗攜帶病毒和病原菌,又加上魚苗普遍存在亞健康問題,這個時候,如果養殖方法不改進,養殖前途可想而知。
2、養殖密度和養殖要求不同。
首先養殖密度提高,池塘水質變化規律和要求會發生改變。這不是簡單的增加增氧機數量和增加增氧機使用時間和頻率就可以解決的。它還包括菌藻平衡控制的難度、生態系統穩定性、水質監控指標設計等一系列問題。這需要養殖戶根據池塘情況自己調整。
并且養殖密度提高,疾病發生概率也會急劇提高。所以當養殖密度提高的時候,傳統養殖的方法要隨之系統升級。否則疾病高發不可避免。
并且養殖密度提高,養殖動物對水質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需要根據高密度環境下水質變化規律重新設計水質監控指標,不能簡單根據水質指標來判斷水質好與差,傳統的水質好壞判斷方法不是很適合高密度養殖環境。
3、飼料不一樣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理論上說,飼料的品質應該遠遠優于以前的飼料品質。事實上,由于飼料原材料價格波動、飼料競爭的殘酷和飼料公司片面追求飼料的性價比、生長性能,現在的飼料品質不一定優于以前的飼料。特別是飼料的安全性能(飼養后魚類健康程度)相比以前,可能不會提高。目前水產養殖越來越難養,可能與飼料的安全性能有大關系。所謂飼料不行,動保湊。(由于筆者對飼料不夠專業,在此不做展開。)
4、外界環境的變化
目前,水產養殖的外界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深刻影響了水產養殖的格局。經過多年的養殖,水產養殖用水已經沉積了大量病原菌、耐藥菌和有毒物質、有害藻類。在這樣的水源養殖,養殖動物感染疾病的機會大大增加,養殖難度增加是必然的。這也是水產連續養殖障礙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
總之,水源有毒、有害;魚苗帶病菌、亞健康;養殖密度增加,水質變化規律發生改變;飼料片面追求生長性能,忽視安全性能。養殖還是守舊不升級,疾病高發是難免的。只有根據現狀,總結摸索新的養殖理念和方法,才能開創新的局面。